动态新闻

通知公告 更多…
甘满堂:职业道路领航人——回忆恩师李强教授

2023-12-29

职业道路领航人——回忆恩师李强教授

甘满堂

(2000级博士生)

2023年12月初,师门微信群传来李强老师病重的消息,我想李老师还能挺过这关,我知道李老师2019年就身体不好,带病生存也是老年生活的常态。谁料道12日中午,微信群内突出传出郑路老师发布的信息:李老师病危,大家可到医院见李老师最后一面。看到此消息,眼框不禁酸楚,远在京外,只能托在京的同门去探望。后得知李老师追悼会将于16日举办,我们外地师门同学相约15日赴北京,终于在16上午八宝山见到李老师最后一面。

我是李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的最后一届博士生,没有李强老师的接纳与指导,也就没有我的今天。我与李老师结缘于1999年秋季开学,当时我就职的福州大学人文社科系办有社会学专业,系领导建议我考博要考社会学,不要再考我硕士专业历史学。恰在此时,我在图书馆读到李老师著作《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》,让我大开眼界,于是就斗胆给李老师写信,表达想考其博士生的愿望。想不到,很快收到李老师的亲笔回信,李老师在信中说,他已经调到清华大学工作,2000年将在清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名下招收社会学方向博士生,建议我同时报考清华大学,以便增加录取的机会。随信还寄来人大与清华两校的招生简章。受此封信鼓励,我以百倍热情投入复习迎考中。2000年3月与5月两次到北京参考博士生入学考试,在人大考试结束后,还有幸到李老师家登门拜访。2000年6月传来好消息,我被人民大学录取为委托培养博士生,脱产学习三年。当时我做梦没有想到,一次就能考上名校就读社会学博士生,这是李老师给的机会。当年报考李老师人大博士生的大都也同时报考清华,清华录取名额有两个,正是由于分流,我才有机会入读人大博士生。

在人民大学三年学习期间,李老师的专业课都在清华开课,我也因此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结缘。李老师上课总是精力充沛,说话精气神十足,只板书几个关键词,旁征博引讲得很多,而且非常深刻,引人思考,同时不乏趣味性,听李老师上课,就是一种享受。李老师那时候仍住在人大校园内的教工住宅区,往返都骑自行车来回。当时专业课都安排在晚上,下课后,李老师经常和我们一道骑自行车回人大,李老师经常放弃骑车,推着自行车与我们边走路边讨论着学术问题,收获不仅仅课堂上,也在课堂之外。李老师看问题非常深入,概括能力非常强。例如对于当时兴起的民工潮,李老师认为农民工问题将长期存在,中国存在三元社会结构。我把听课体会撰写成学术论文“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”参加中国社会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,意外获得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。我后来从事农民工研究,也是李老师引领的结果。在毕业论文选题,我选择李老师比较少关注的宗教社会学方向,当时觉得自己跨专业进入社会学研究大门,专业基础不好,想结合读硕士时的知识积累,选题福建民间信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。李老师很支持我的选择,很是宽容。

2003年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与评委老师合影

我在读博期间参加李老师主持的多个社会调查课题,得到很好的社会调查训练,其中记忆最深刻是2001年春季赴宁夏调查水资源恢复与补偿机制问题。李老师派我与何晓斌(人大2000级社会学硕士生,现清华大学社会学长聘副教授)去宁夏,在宁夏水利厅的配合下,我们在那边前后调查近十天,先后到过银川市、青铜峡市、中宁县、同心县。我们带着课题组事前拟好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,访问政府水利管理部门、灌溉局、企业,也有村委会与农民等。独当一面的调查,让我们收获多多。我从李老师那里得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真髓,理论要与实证结合,定量要与定性结合,第一手调查是不可缺少的,深入现场调查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李老师对于学生职业发展都很关照。2005年5月,李老师电话问我,能否承办清华大学与台湾东海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三校社会学院系合办的“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”,也方便台湾、香港学者就近参会。我向学院领导汇报后,得到学院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。7月初,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。我负责整个会务后勤工作,也得到很好的办会煅练。会议结束时,李老师与景军、丁学良、边燕杰、高承恕、黄金陵等大牌教授还应邀为福州大学同学做联席演讲,轰动福州。2007年元月,李老师还应我的邀请,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福州大学讲学,指导学科建设。我后来几本拙作出版,请李老师写序指导,李老师都帮助写序推荐。

2005年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代表合影

2005年7月三校社会学教授福州大学联席演讲

李老师大约2010年前后非常关注城镇化与社区研究,在中国社会学年会上发起城镇化与社区建设分论坛,其中2013-2015年的分论坛主题都是“城镇化与城乡统筹”;从2016年开始,分论坛主题变换为“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”,这时李老师在清华发起著名的“新清河实验”研究计划。李老师在发起分论坛时,也让中南大学李斌、中华女子学院李敏与我等参与承办,我觉得这是与李老师难得的见面机会,故每届都以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名义参与承办,提交论文,参与研讨。2013、2014年两届年会,李老师邀请到其好友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参会。丁学良老师也是学问大家,会上会下,都乐于大家交流,每句话都很深刻,而且丁老师闲谈之中也具有国际视野,有利于开拓我们的眼界。李老师参加社会学年会时,尽管有许多繁杂的应酬,但还是抽空到分论坛发言,旁听论文代表的发言,并给出点评,或做会议总结发言,让我们参会者受益良多。新清河实验研究成果是李老师经常与我们分享的话题,该研究不是单纯的调查研究,也有社区治理参与,故也是行动研究,或也是一种社区社会工作,体现社会学学科的职业价值。

2017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主旨发言

2018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分论坛合影

2019年学术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,李老师突然破例没有来参加会议,但有瞩托负责会务的李敏要将分论坛办好。我们由此得知李老师身体不是太好,京外的学术活动他都尽量不参加。2020-2022年三年疫情期间的学术年会分论坛,李老师都做在线上做了主旨发言。2023年学术年会开津南开大学召开,轮到我负责分论坛会务,得以与李老师联系密切。在拟定分论坛征文选题启事时,李老师建议要加上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创新”,这或许是李老师想在会议与大家分享的演讲主题。在拟定分论坛议程中,李老师计划线上发言,但想不到年会正式开幕时,李老师突然住院,不能线上发言。当天李老师还特别打电话给我,特别嘱咐要做好韩国首尔大学韩相震教授来分论坛发言接待工作,因为韩教授不会中文,不想这成为我与李老师最后的电话联系。

李老师对待学生还有很好的传统,就是一年一度的师门新年元旦聚餐会,邀请在读的与已毕业但在京工作的硕士博士参加,这也是很好的交流机会,我在人大读博期间参加过两届,印象深刻。中南大学李斌在毕业后也经常特意回北京参加新年师门聚餐会。李斌与我同年考上李老师的博士生,只不过他在清华,我在人大,我们在毕业后也联系密切。为增加聆听李老师教诲的机会,我与李斌相约从2020元月开始,我们每年新年都回北京参加师门聚会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我们只参加2020元旦聚会,以后就是持续3年的疫情,师门聚会也连续3年没有举办。2024年元旦即将到来时,李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。2020年元旦聚会也成为我线下最后见到李老师的场合。

李老师一生从教人大、清华两校,学生无数,对于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很关注,无论是在学期间,还是毕业后。李老师的意外离世,引发学生们无限怀念,大家都怀着感恩的心,回想着与李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。我也做为其中一员,撰写短文一篇,聊表怀念。今年刚好博士毕业20年,时感辜负恩师的期望。恩师已逝,精神永留!

联系我们

电话:010-62780592 

邮箱:skxy@tsinghua.edu.cn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

邮编:100084

Copyright© 2002 - 2020 欧洲杯官方买球(中国)